千年古村拆遷損毀文物民間環保組織狀告政府
本年4月22日,《京華時真人百家,報》曾以《拆遷中消失的文物》為題,報道馬固村在拆遷中文物遭損毀一事。10月16日,民間環保組織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如下簡稱“中國綠發會”)收到了一份來自河南省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書”。本年4月,河南鄭州上街區峽窩鎮馬固村7處文物5處被拆毀,馬固村村委會、上街區人民当局、上街區峽窩鎮人民当局和鄭州市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书局,因直接拆毀文物及不实行法定職責被民間環保組織訴至法庭。
據领会,這是國內首起人文遺跡(文物)保護公益訴訟,也是人文遺跡(文物)初次被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
千年古村讓位開發項目
馬固村是鄭州市的一個千年古村,有“华夏第一文物古村子”之稱。村內的王氏族人從宋太宗年間即到此假寓,耕讀傳家,歷經千余載,創造了輝煌的家属歷史。北宋時期,馬固村王家人五代执政為官。從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王博文祖孫三代同仕樞密使,王疇九子進士登科。直到现在,馬固村王氏家廟的大門上還懸挂著“三朝樞密”的匾額。當地相關歷史文獻記載馬固王氏家属為:“三朝樞密院,九子進士公”。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該村有7處不成移動文物名列此中,分別是王氏家廟、馬固村關帝廟、馬固村教堂、王德魁故宅、張連偉民居、王廣林民居、王洪順民居。此中的關帝廟,初建已經不成考,有明確記載的是明萬歷二年(1574年)重建,重建距今已經441年了﹔王德魁故宅是清朝平定准噶爾叛亂的民族英雄王德魁所建,而馬固村教堂是鄭州當年最先的上帝教堂之一。
2006年10月,馬固村出土了兩隻完备的唐青花塔式罐,是我國最先的、工藝最復雜的、最精深的、器形最大的、有明確出土單位的唐朝青花瓷,它們的出土將中國青花瓷的发源向前推進了八百年至一千年。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千年久长歷史、創造過無數輝煌的古村子,卻不能不讓位於當地当局一個名為“智能電器產業園”的開發項目。2014年4月,切菜器,馬固村為共同“智能電器產業園”建設,全村整體遷移。僅歷時20天,佔地500余畝的古村子變成一片黃土和廢墟。村內的7處不成移動文物,在拆遷海潮中,僅保存下了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
本年4月,千年古村7處文物5處被拆一事經媒體報道引發廣泛關注,當地官員的解釋是“不晓得是文物”。尔后,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书局在給媒體的情況說明中稱,7處文物中,除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外,其他幾處修建年久失修損壞嚴重無法反应原貌,是以相關部門對有價值的“構件”進行了保留。
以破壞生態為名告当局
“在城鎮化過程中,伴隨著拆遷,村落內的文物正在蒙受滅頂之減肥貼,災。”彭保紅是在馬固村文物被拆事务中,最先向公眾和媒體發出号令的民間文保人士。
“可是除号令,我們什麼也做不了。”作為一位民間的文保志願者,彭保紅感触無力。同樣無力的還有軟弱的《文物保護法》,對違法者的懲處無異於隔靴搔痒,且可否執行還要看当局的態度。在彭保紅看來,等待当局依法懲處根基不成能,“因為多數時候,拆掉文物的常常就是当局部門本身”。
在本年4月對馬固村文物被拆事务的採訪過程中,京華時報記者曾前去鄭州多個村落探訪,發現類似馬固村的文物或古建的流失情況並非孤例。城鎮化建設中,一些文物或古建,正在拆遷中漸漸消失。據媒體報道,2011年颁布的第三次全國不成移動文物名錄中,鄭州上街區有1061處文物入選。但现在,這些文物僅剩20%摆布,其余均被撤除。
以發展、規劃為名,破壞文物案件層出不窮。如安在拆遷過程中扼住毀壞文物的黑手?誰來究查毀壞者的責任?近日,中國綠發會做了一次冲破過往的嘗試。
“被拆毀的這些文物原來的利用權人要麼被收買,要麼被威脅,總之沒有人願意提起私益訴訟,這種情況下若是公益訴訟也無法提起的話,這些文物被拆就無人問津了。”中國綠發會公益訴訟事情組組長王文勇說。新“環保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大众长处的行為,合适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提起訴訟。在此以前,由民間環保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從未触及文物保護。文物保護是不是可以納入環境公益訴訟的范圍成為这次訴訟可否獲法院立案的關鍵。
“以前我們一向糾結‘破壞不成移動文物可否算污染環境’,總覺得有些牽強。”王文勇說,后來中國綠發會秘書長的一句話點醒了眾人:為什麼必定要摁在“污染環境”上?環保組織對破壞生態行為同樣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不成移動文物是生態系統中不成或缺的非生物身分,這在生態學中是一個常識性的結論,破壞不成移動文物就是破壞生態環境。
法院已受理預計年末開庭
9月21日,由“中國綠發會”作為訴訟主體發起了環境公益訴訟,馬固村村委會、上街區人民当局、峽窩鎮人民当局和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书局被民間環保組織訴至法庭。“中國綠發會”訴稱,由於馬固村村委會的拆毀行為,更由於上街區人民当局、峽窩鎮人民当局和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书局不实行保護文物的法定職責,导致馬固村5處不成移動文物被徹底毀壞,破壞了當地幾百年以來已經构成的生態環境,嚴重損害了社會大众长处,必須承擔相應的法令責任。訴狀中請求法院判令四被告在國家級媒體上,為在馬固村文物毀壞事务中的毀壞文物及未实行法定職責的行為向全國人民报歉,並从新規劃原馬固村地區,對王氏家廟和關帝廟兩處不成移動文物原地保護,對已經撤除的5處文物採取遺址保護,並在馬固村创建文物博物館,在博物館內復建已經撤除的5處不成移動文物。
9月22日,中國綠發會前后嘗試當面遞交、郵寄等方法,向鄭州中院遞交了關於馬固村5處不成移動文物被拆毀的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质料。
10月16日,鄭州中院就此案正式出具立案受理通知書。該案成為河南第一块儿環境公益訴訟案件,亦是國內首個人文遺跡(文物)保護的公益訴訟。而該案能獲法院立案,也是我國司法第一次將人文遺跡(文物)保護納入環境公益訴訟范圍。
“起首要有一個月的公示期,然后是舉証質証,預計年末將正式開庭。”中國綠發會副秘書長馬勇說,該案獲得法院立案,對推進我國人文遺跡(文物)保護具备裡程碑式的意義,有這麼一個典范案例作為樣板,對同樣的違法行為將具备警示意義。“雖然一個案子不克不及解決
所有問題,可是,這將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開端。”
當地將保護重修部门文物
在馬固村的拆遷過程中,王氏家廟和馬固關帝廟僥幸逃過一劫。距馬固村被拆,一年半過去了,70歲的王德安和村裡其他幾位白叟仍不時地回馬固村看看,可是由於天氣漸冷,且斷水斷電,昼夜守護家廟已經不成能。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落空了馬固村,王氏家廟和關帝廟已經日漸凋敝。王德安說,馬固村拆遷殆盡,王氏家廟和關帝廟處在一片荒蕪中。由於一向無法放置人值守,半年來家廟內清代誥命夫人的半副鑾駕,和匾額等物件已經丟失。
此前,每一年清明節,從馬固村走出的王姓人都會回來祭拜先祖。“現在我們能聯系上的王氏族人有近10萬。”王德安說,清明節回鄉祭祖的習慣已經持續了十余年,多的時候可達兩三萬人,而本年隻回來了不到3000人,“家沒了,人心也涼了”。
“從宋代開始,馬固王氏就在這裡繁衍生息,每個人都清晰地晓得本身的先人,晓得本身也將被后人銘記。”彭保紅說,“人能夠活在過去,活在未來,做人干事才有畏敬”。
16日,民間環保公益組織將馬固村村委會等訴至法院並獲立案的动静,在馬固村村民和民間文保人士的朋侪圈內傳開。關注馬固村文物的人們又有了新等待。
昨天,記者致電馬固村村委會主任王春旺,他暗示还没有收到法院通知。他說,在馬固村,大师都晓得家廟(王氏家廟)、大廟(關帝廟)和上帝教堂,其他幾處文物淹沒在平房中和平凡修建無異,是以晓得的人並未几。王春旺暗示,今朝,相關部門已經邀請鄭州高校的传授钻研王氏家廟和關帝廟保護方案,上帝教堂也將異地重修,可是對其他幾處文物还没有有筹算。
“破壞文物不是認識問題、不是規劃問題、不是文化程度問題,而是是不是遵照法令問題。”王文勇暗示,現行的文物法、地皮法、規劃法、環保法都有規定,只是有法而不依。这次能將破壞不成移動文物納入環境公益訴訟范疇,才會超出处所權力的不法行使范圍,給那些違法的破化文物的人戴上一個緊箍咒。(記者王碩)
頁:
[1]